<



高考听力的“生活性”
作者:张卓 时间:2009-12-31 来源:上海新东方学校

    在很多学生看来,高考英语中的听力部分是很“恐怖”的环节:题目一晃而过,机会只有一次,而且根本没办法复习。但这一切只是表象,实际上,听力考试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而且复习听力的过程可以说是整个英语学习中最具乐趣、最容易坚持的过程之一。

  

  从听力题的来源来看,听力题目的出题范围似乎无法穷尽,一天中说的某一句话就可能为听力所借鉴,生活中听到的任何一段对白都会成为题目。但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听力题目实际上是可以时刻复习和收集的,而每日所用的口语其实也并不是想象的那样不着边际。

  

  听力的场景不外乎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和经常涉及的情景,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旨在告别“哑巴英语”的听力考试,偏向于从日常生活中截取片段,考察学生平日里对于实用英语的积累,鼓励学生多听、多背、多讲。这样一来,加强英语听力的能力自然成了每日必做的功课,甚至是每时每刻的积累。与此同时,这样的命题思路也启发了考生的听力复习方略:利用听力的“生活性”,挖掘并记忆词汇和口语表达。

  

  首先,从平时的任何一套听力练习中获得启发。比如,某天做的短文听力中讲到了古埃及文明,在研读听力原文的同时,主动思考与古埃及文明相关的词汇,如:金字塔pyramid、木乃伊mummy、法老faro、狮身人面像sphinx、坟墓tomb等自己是否已经掌握,然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埃及明的相关研究发现甚至是考古学的学科意义,更或者是其它文明(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的意义——触类旁通,由点到面,变被动的做题过程为主动的复习过程。不出三个月,英语词汇不仅会大幅增长,而且是成块增长,每一串都可以根据一根类似于纪录片的主线独立记忆,省去了让人帮忙背单词的麻烦,更重要的是记忆的内容本身可以在无形中一扫单词记忆的枯燥,而当学生对内容本身产生兴趣之后,便会主动查清所有妨碍其完整理解和表达学术内容的词汇。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知识内容本身的实用性,语言学习成了意外的收获,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学习过程有了乐趣,长期的自觉自愿的坚持也就不再是问题了。

  

  有了一定的专业词汇的积累,学生就有了进一步获得原版知识的工具,适当地听一些原版的听音材料,加深知识理解的同时收获成就感,学习就更带劲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听音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一旦听力成了习惯,听力考试的内容知识就成了冰山一角。就考生心理而言,“我平时那么难的内容都听了,这点考试算什么”的沉着心态将有助于考试的发挥。

  

  生活就是听力考试的范围:日常生活中经常去的地方有哪些?那里有些什么?去做什么?会遇到什么人?会说些什么?一一回答这些问题,无形中已经涵盖了听力考试部分最具日常特征的短对话部分的内容。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有哪些?当今科学在天文地理、自然人文等方面有哪些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发现?和专业性很强的内容一样,口语表达的发掘和记忆流程可以以一条主线牵出一串词和对话:走进餐馆,门口的服务生会说“两位吗?”(A table for two?), 确定人数后,“请这边走。” (This way please.)。在你决定点单后,召唤服务生点单(We are ready to order.)。在这之前或者点单的过程中,你可能向服务生询问饭店的特色菜和今天的特价菜是什么(What is your specialty? Whats todays special?)。这样联想下去,渐渐从对话到食物和陈设都一一穷尽。如此系统地扩充词汇,有序地记忆词汇,让学生第一时间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并发现自己表达上的局限性,启发语言学习的欲望,也为听力考试做了周全的准备。

  

  听力考试的实质就是看考生是否具备听力应用的 “实际操作能力”。听力的复习应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挖掘更多,然后再回馈更多,良性循环的过程就是语言习惯的培养。虽然听力的题型分短对话、文章和长对话三部分,但都不外乎于日常交际和媒体基础。无论怎样的听力题目,都是来源于生活的。讲中国话,用中文做白日梦,看中国新闻,听中文的探索频道,用中文的软件……诸如此类,多想一下,“如果是英文会怎么表达?”——穷尽英语听力考试范围的过程从每一天开始。

打印】【关闭

 

您主要从本网站了解哪些信息?

提交调查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