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是望子成材的,而一个合格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为此,首先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品德抓好品德教育,就要从品德形成的起步点开始,达到先入为主,以便一开始就在儿童大脑中留下非常牢固的、良好的、深刻的痕迹。起始性教育主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儿童出世来到人间,第一次喜、怒、哀、乐,第一次学说话,第一次学走路,懂得第一个道理等都发生在家里。不论父母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进行教育,孩子都在父母身边接受最初的起步教育。父母的教育好比在白纸上画画,第一笔怎么画,怎样构图,涂什么颜色等,这对儿童今后能否画出美丽的人生画卷是相当重要的。家庭对孩子的起始教育对一个人将产生终身的影响。家庭品德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一般认为2~7岁是一个人品德、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形成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这时形成的一切都非常的牢固,并将作为“第二天性”。实践证明:对一个不良个性及品德的改造,往往比培养一个优良的品质要困难得多。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品德培养既要抓早,又要抓严,讲究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结果。承认品德的可塑性,关键在教育。教育时要启发孩子认识自己,树立模仿榜样,加强集体观念,养成文明礼貌。人的道德品质的发展是贯穿于整个一生的,所以教育工作也是长期的、重复的教育过程。
培养孩子品德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要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和公共财物。而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不应该是抽象的,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具体的事物和人物,让他们懂得这样做的道理。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教育孩子关心集体,为集体做好事;参加力所能及的值日活动。同时,要培养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增强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美的基础是诚实善良,善良是美好心灵的核心。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把对父母的爱,对家庭的爱扩大到爱同伴、爱集体、爱社会;让孩子从小体会到为别人做好事所带来的欢乐。
根据孩子自身的心理特点,在家庭中开展品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寓教育于故事、游戏之中。孩子心理上具有容易接受暗示和具体形象的特性,既好奇又爱模仿。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认识,是从浮浅的表面现象开始的,并逐步到比较深入的本质的理解,而且常以成人的认可为标准。因此,通过讲故事、看电影、游戏等方式来进行品德教育是最为有效的,但要注意形象性、榜样性和针对性。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对孩子选择人生道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有很多父母很重视自身的品德和文化修养,因此,子女可以从父母的模范行为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取很多有益的营养。
创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孩子主要的生活环境是家庭,家里的环境和气氛的好坏对孩子道德品质、性格、兴趣爱好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陶冶孩子的良好情操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家庭要形成团结友爱、民主活泼、勤奋好学和勤俭朴素的好风气。
总之,家庭教育在孩子品德形成进程中是第一位的,每一个父母应该从对社会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孩子品德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