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考困境——从选购考试辅导书谈起
作者:梁锦文 时间:2009-12-31 来源:新东方

我每两周都会到购书中心一趟,把新出的全科考试类教辅买回家帮学生筛选。光数学一科,我书房里关于2010高考教辅书有216种,2010小升初教辅书135种,若加上其他科目的书籍更加多不胜数。在购书中心我也很经常看到考生、家长以这样的错误标准选书:A、手拿纸条,上书若干书名(估计是老师或学校推荐);但是,他人推荐就一定适合自己?B、对比书名,看看是xx密题好还是xx满分好;但是,华丽书名就等同内容充实?甚至,不同书会改同样书名,比如小学举一反三就有7种之多!C、认主编,看谁学术背景更权威;但是,不同书有时也有相同主编,更何况,主编不是真正写书的人。于是也有不少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和高考中考小升初沾边的就扫进推车里。

 

  造成教辅书混乱无序的原因有很多,但选书凸显了广大考生的最大困境——盲目。体现在四方面:

 

  1、丰裕经济带来的选择稀缺性。书种类繁多,选择多了反而导致判断力下降,甚至影响原有复习计划;此外名目繁多的高考培训班也让学生面临同样的选择困境。

 

  2、多重不对称博弈带来的不安全感。第一重博弈在于考生与考生的博弈。对每位考生来说都是自己在明、其他竞争对手在暗,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题、不知其他竞争对手在如何准备,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学生、家长普遍存在焦虑。更重要的博弈在于考生与命题人的极不对称博弈,大多数考生直到试卷发下来的一刻才知道命题老师出了什么题,但命题人却有丰富经验知道考生容易在哪些地方犯错。

 

  3、投入-产出高度不匹配。由于大多数考生不清楚到底要考什么,从而把大量时间、精力耗费在对广东高考广州中考小升初毫无参考价值的教辅材料上,高投入但低回报。

 

  4、机会成本。如果说金钱还算浪费得起,那么时间上的机会成本对毕业班学生来说就高得难以承受了,无用功常常令学生的时间、精力、金钱变成不可追回的沉没成本。

 

  我想和广大考生家长分享我评价教辅书籍是否有价值的93不看:

 

  一看目录内容:分类宜细不宜粗。例如同是解析几何专题,分成“二次曲线焦点弦问题”“角平分线问题”“切线问题”,优于只是分成“直线和圆”“二次曲线”。

 

  二看目录排序和页数:目录排序宜按考试出现概率高低划分不宜只按考点划分,如英语词汇书,按“高频常考”“次高频常考”“生僻词”划分,优于按首字母排列划分。当然,如果常考的重难点占的页数多,生僻占的页数少,而不是全书平均着力就更好了。

 

  三看知识解读。我建议考生可翻到自己最熟的部分看相应的知识解读,全新、精辟的知识解读最好,知识能整合成图表次好,知识能分点罗列再次之,最差的只是照搬教科书,毫无整合。

 

  四看配套习题。分程度(如AB/培优基础)及指名题目出处(如某年某地高考第几题),说明编者有认真过滤试题。

 

  五看选择题答案。差的教辅书只有正确选项,好的教辅书不但有答案解释,还会有错误项错因分析。

 

  六看第一版时间与再版次数。再版次数越多说明口碑较好。对于有改革的科目考试则要看第一版时间是否在改革三个月后。

 

  七看封面。浑水摸鱼的出版商常常会把粗制滥造的漫画作为封面,我常看到不少高考书竟然以画工低劣的美少女战士做封面,基本可以直接扔掉。

 

  八看可读性。排版、字体大小、行距、纸张颜色都会对可读性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小学生。

 

  九看出版社。国内名社、省内名社是品质的保障。

 

  三不看是:不看主编(不是编者)、不看书名(炫不炫/华不华丽)、不看价格(价格高有时是因为不好的出版社做一锤子买卖)。

 

  最后,我想指出每一个科目考试只要三本材料就够:考试说明或考纲、带历年真题的试题集和知识解读较好的书即可。

打印】【关闭

 

您主要从本网站了解哪些信息?

提交调查  查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