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州黄河风景线(组图)
    2008-06-17

作者:    来源:新华网
 

河岸夜景

兰州黄河风情线——百合花园

航拍兰州:河如锦带舍如盘

兰州碑林

    所谓碑林,即碑石如林,兰州碑林以居高临下而著称。其实,位于白塔山西峰的兰州碑林不仅是位置高,这座翰墨溢芳的殿堂,宛若书法艺术的时空走廊。兰州碑林突出甘肃地域文化特色,以丰富多彩的书法碑刻、宏伟的建筑和优美的环境,成为兰州风情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碑林高低错落的庭院中,坐落着“草圣”张芝命名的草圣阁、 400米长的东西碑廊及碑轩、碑亭、张芝雕像、陇右书艺院等。登阁远眺,群山巍峨,黄河如带;鸟瞰市区,高楼林立,车流纵横。这里是观赏兰州城市风貌的最佳去处。

    兰州碑林陈列中国传世书法集粹,诸种书体、历代名家名作,琳琅满目。特别以地域文化为特色,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展示黄河文化、丝绸之路文化、西部文化的风情历史。有“兰州碑林之父”之誉的流萤曾说过:“名曰碑林,实则甘肃若干历史之显示。”

白马浪

    四十公里的黄河风情线,是兰州衣裾上的金腰带,而沿河的一尊尊雕塑处处都蕴涵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史。坐落于白云观对面的“西天取经”雕塑,就是传说中玄奘当年过河的地方。这个叫做白马浪的地方是玄奘取经经过兰州的见证。

    曾住在附近的一些老人讲,从雷坛河进入黄河交汇口,逆河口上行一里许,有一个叫金天观的地方,此处面西是华林山,唐代建有禅院,即华林寺(寺门就在今天的九间楼一带)。传说中玄奘是经雷坛河谷入兰州,且在最近的华林寺休憩,然后渡白马浪到金城关。金城关是汉代设置的关口,它南临黄河,北连白塔山,是当年从兰州进入河西走廊的咽喉之道,军事重隘。白马浪段是兰州涉渡黄河的首选地之一。

    现实中白马浪是怎样形成的?流传在兰州最可信的版本是:黄河白马浪段河宽水浅,中有滩涂,河床坚如磐石,不易浸蚀。当雷坛河发大水时,就将上游的石头滚动到河口,停落在白马浪的岩石上。聚集在雷坛河冲击扇上的大量石头,就形成了石触浪卷,银涛起伏,其状如白马奔腾,其声如马嘶啼声,真是如诗如画的“白马浪”。

    1993年,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雕塑落座于白马浪。现在,黄河中刻着“白马浪”三字的石碑也被河水冲毁。

    兰州银滩大桥北起安宁营门滩,南至七里河马滩,是黄河上游的第一座大型现代化斜拉式大桥。兰州银滩大桥全长1 391.41米,桥面宽25.5米,由主桥、引桥、引道三部分构成,由铁道部第一勘探设计院设计,铁道部第二工程局施工,于1997年3月15日开始修建,2001年8月18日正式通车。

    银滩大桥正好处在黄河“S”形大转弯处,地势平坦,周围是大片的滩涂和荒地。由于周围目前基本上还是一片荒滩,在空旷的野地衬托下,银滩大桥像一条银色的巨龙俯伏在大地上。夜晚,桥上斜拉杆上连缀的彩灯齐放,银滩大桥像一把悬在夜空中的彩扇,分外漂亮。

滨河夜景(王丽/摄) 天下黄河第一桥

    中山桥最初叫“黄河铁桥”,民国三十一年改名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是九曲黄河上最早的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据《创建兰州黄河铁桥碑记》记载,黄河铁桥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开始修建,宣统元年(1909)七月竣工,历时近两年半,花费白银30.66万两。黄河铁桥长233.5米,总宽8.36米,其中车行道宽6米,两边人行道各宽1米。

    中山桥的前身是黄河浮桥。当时有这样一首民谣:

    黄河害,黄河险;

    凌洪不能渡,大水难行船:

    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

    可见当时要渡过黄河是多么的艰难。南北两岸的人要过黄河,夏秋凭小船和羊皮筏子横渡,冬天河面结冰,只能在冰上行走。

    光绪三十二年春天一个春寒料峭的下午,一个英国人从河西走廊出来后,沿黄河河谷进入兰州,大约在公历3月10日到达兰州。这个叫布鲁斯的英国人先是站在黄河北岸,很抒情地对当时兰州的北城墙进行了“风景如画,给人印象很深”的赞美后,接下来便对如何过黄河进入“风景如画”的城里感到头疼了,他这样写道:

    根据季节的变化,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经过西北部的船桥或乘渡船来到兰州。城市对面的河宽将近有300码,我们途经时,河水尚未解冻。冬天人们就在(河水)冰面上直接经过,听说每年解冻的时候都会淹死很多人。在河面早就不再安全的时候,这些人还坚持走这条冰面上的路,疏忽了潜在的危险。对此,兰州诗人王光晟倒是很抒情地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黄河冰桥的情形:一夜河凝骇神异,碎玉零琼谁委积?错落元冰大壑填,经过漫步如平地……当年的黄河浮桥用25只大船搭成,每船相距一丈五尺(约4.5米),下下碇石固定在河面上,一字排开,用大木连接起来,再铺上木板,围上围栏,两岸各立2根将军柱(大铁柱)、6根大木柱,又用两条各长120丈的铁索将船固定在河面上。但这种浮桥属于季节性的桥,因为黄河凌汛,每年十一月份黄河结冰前必须拆除。英国人布鲁斯紧接着又这样描写了每年春天浮桥落成时的宏大场而:

    每年组建船桥的开幕仪式都热闹非凡,主要的官员和社会各界都来参加这次盛会。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与古老的威尼斯一年一度的风俗相媲美,那是国王杜格娶亚得里亚的仪式。

    冬季,黄河结冰,行人和车马要过黄河,就只有靠冰“桥”。翌年,河冰消融,又重新搭浮桥,不但十分麻烦,而且一年之中拆了建,建了又拆,耗资巨大。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宋国公冯胜与元将廓扩铁木尔(王保保)作战时,在七里河(今七里河黄河大桥西500米处)搭造了浮桥,这是兰州地区最早的黄河浮桥。但这座浮桥当时只是为了方便军队渡河,仗一打完就拆除了。洪武八年(1375),卫国公邓愈率军平定河西,在城西十里建浮桥,以运送粮饷,命名为“镇远浮桥”。12年后的洪武十八年(1384),兰州卫指挥佥事扬廉,将浮桥移至“河水少缓,近且易守”的白塔山下,因为靠近城区,除了军事用途外,这座黄河浮桥也成了黄河历史上第一座可供民众过河的浮桥。

    1906年,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并在1906年10月以16.5万两白银包工包料的总价承包价德国泰来洋行,合同规定,铁桥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黄河铁桥竣工之后,实际耗银30.66万两。

    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用马车运到兰州。

    一个清晨,数十辆大马车浩浩荡荡从新乡火车站简陋的货场里潮水般涌了出来,车轮声,马蹄声,铃铛声,还有梆子,秦腔,花儿,马的嘶鸣,汇成了一曲众声混杂的交响乐,响彻漫漫古道,从新乡到西安,从西安到兰州,从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到第二年五月……

    桥建成后,两边建了两座分别刻有“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的大石坊,分别有楹联: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第一桥。

    天险化康衢直入海市楼中现不住法;

    河蠕开画本安得云梯天外作如是观。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中山桥不但经受了三次黄河特大流量的考验,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国民党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军管会组织了300多人星夜抢修。

    195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整修,将原有的梯形拱架换成了五座弧形钢架拱梁,将原来的木板桥面全部换成现在的铁板桥面。现在兰州市的桥梁已达十余座,使自西固达川入境从榆中与白银交界的乌金峡出境,在兰州境内全长152公里的黄河成为桥梁最密集的河段。

    铁桥古渡老斜阳,塔影河声寻旧梦……

    今天,中山桥的观赏价值、历史和文物价值,已远远大于它的交通价值,成为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金城一景。

[打印] [关闭]

 

您主要从本网站了解哪些信息?

提交调查  查看结果